华语片的信心与尊严:暑期档末程文艺“小复兴”


    网独家专稿 8月底9月初,就在轰轰烈烈的暑期档创造了124亿的吸金纪录之时,踩在暑期档尾巴上同时上映的三部带有文艺属性的影片也进入了市场检验的首轮发酵。

 

    在7月份堪称“巨无霸”的“三驾马车”《捉妖记》、《煎饼侠》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意外地打开局面之后,不少影迷终于重拾对华语电影的信心;而8月末出现的“烈日”和“隐娘”虽然注定无法在票房上与传统商业片分庭抗礼,却让人们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尊严。伴随几部走心之作的话题也是源源不断,值得深思。

 

同台竞技:烈日隐娘三城成绩到底是好还是坏?

 

    截至9月1日,电影《烈日灼心》、《刺客聂隐娘》和《三城记》的票房成绩分别为1.62亿、4695万和1115万。这个数字在如今首周票房动辄过亿的华语电影市场中实在算不得突出。但是对比几位导演之前作品的票房成绩,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乐观的开局。



    尤其对于曹保平导演而言,这个成绩凝结了太多感慨与辛酸。曹导的处女作《光荣的愤怒》2007年上映时,本来跟发行方谈妥制作70、80个拷贝,投入125万的费用来宣传电影。结果对方“爽约”,最终只花了两三万做了两个拷贝,曹保平急得自己又加做了两个拷贝,最后是用四个拷贝去铺全国院线,其票房成绩如何可想而知。再想想当年只有1300多万的《李米的猜想》和磕磕绊绊至今无缘观众的《狗十三》,如今《烈日灼心》不仅在上海电影节拿下大奖、顺利上映,还制造了不少话题实属不易。

 

    对于一贯任性的作者导演侯孝贤而言,《刺客聂隐娘》作为其首部登陆内地影院的作品更是非常难得。这部引入内地投资达9000万人民币的电影堪称侯导最贵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算是侯导比较考虑观众感受的作品,而戛纳获奖的光环更是让欠了侯导不知道多少张电影票的内地文青们饥渴已久,更何况它还是传说中“最后一部华语胶片电影”,所以今天这部如此与众不同的作品登陆内地院线,其意义绝不是区区票房数字可以估算的。

 


    相对于上述两部作品,张婉婷导演的《三城记》似乎在口碑和票房上都不算耀眼。近日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尽管让该片话题性稍有增强,但影片还是缺乏独当一面的魄力,甚至一些影迷怀疑张罗夫妻档和当年拍《岁月神偷》时候比相差太远、影片成了《黄金时代》+《太平轮》,而这两部电影在口碑和票房上也都与预期相差甚远。

 

针锋相对:普通青年不明觉厉 文艺青年“报复”观影

 

    “世道变坏,从文青被取笑开始。”针对《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本身,有些“不明觉厉”的普通影迷开玩笑 “语文水平受一万点物理伤害”、“画面太美,却不让我截图”;更有毒舌影迷吐槽“把卖弄文艺当粮食必闹饥荒”、“影片适合和喜欢的人牵手,就能激动一个月的人”、“分不清这是电影还是PPT”……

 

    与此相应的却是侯导的资深影迷们在上映还不足5天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三刷四刷、甚至纠集亲朋好友抱团包场,其狂热程度丝毫不亚于大圣的“自来水”们。不过与 “自来水”们刷爆朋友圈的“爆裂”行为相比较,支持侯孝贤的一众文青们显然要冷静得多。

 


    这体现在:分享内容多是关于影片的扩展解读、历史背景;侯孝贤的作品回顾、导演风格等等,过于情绪化的个人感受则非常罕见;甚至在经历了一些“普通观众”中途离场、不停玩手机的恶劣观影体验后,影评人桃桃林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我不想推荐《聂隐娘》,因为我不想让不了解侯孝贤的人因不喜欢这电影而折磨其他观众。”

 

    激辩、对骂,一方面不难看出受众的审美差异之巨,一方面也说明影片的信息覆盖率的确可观。截至9月1日,笔者已亲自在三个不同性质的影院(东直门百老汇电影中心、慈云寺耀莱成龙国际影城、西单首都影剧院)观摩此片,尽管最后一场确有观众忍受不了漫长的镜头和半文半白的对话中途离场,但影片的上座率的确要比预想中高得多。对于广大内地观众而言,无论喜欢与否,至少让他们看到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下一页:玩儿的就是“Lifestyle”:看一部电影还是进入一部电影?